第三百一十五章 君臣同心,议定伐楚-《汉末:家祖乡啬夫》


    第(2/3)页

    荀笑道:“楚国能够推行,关中为何不可?”

    看着曹操那欲言又止的模样,荀继续说道:“明公所虑者,不过是来自世家大族的反对。”

    “明公却是忘了,关中先后经过董卓、李、郭汜之乱,再加上那年可怕的兵祸与饥荒,大多世家都背井离乡,远离关中。”

    “始终坚持不肯离开者,亦是故土难离。”

    “如今关中境内的大族,几乎都是明公原有的班底,自然不可能反对明公推行科举制。”

    “更何况,楚国科举已立,只要彼政权不被迅速覆灭,科举乃大势所趋,谁都无法阻挡。”

    “明公就算效仿,世家也会首先将目光放在周子异身上。”

    曹操闻言,不由恍然大悟。

    他相信以周琦的手段,既然敢推出科举制,就不怕境内的世家大族反对,对方也会成为世家攻讦的对象。

    至于荀为何劝谏曹操推行科举,乃是因为关中久经战祸,本就残破不堪。

    哪怕曹操这些年励精图治,但那些流失的人才也很难再召回来。

    毕竟,曹操现在可并非历史上那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枭雄,当今天下实力最强大的袁绍与周琦,无论哪个看起来都比曹操更有机会夺取天下。

    此前逃难离开关中的人才,就算要做出选择,也不会再投靠曹操。

    没有办法得到世家士子的支持,关中急缺大量的基层官吏,就只能提拔寒门士子。

    这也是曹操的根基所在。

    只不过,一旦楚国的科举制持续推行下去,不仅会吸引整个天下有才华的寒门士子前去考科举,甚至连那些自命不凡的世家才子,都有可能南下楚国。

    关中如果不防患于未然,要不了多长时间,根基就会被楚国掏空。

    荀正是看穿了这点,才会建议曹操开科举。

    只要关中也开科科举,就算吸引不到外来的寒门士子,却也能够留住境内的人才。

    至于世家的反扑,有周琦这位科举的首倡者在,还轮不到曹操被集火攻击。

    有了荀的支持与肯定,曹操就仿佛被打了一剂强心针,当即就效仿周琦,召集治下的贤德之士以及寒门士子,前来长安商议立科举之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