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二个改动其实和第一个改动是联动的。”刘一峰拿起船模说道:“船体整体拉长拉细,取消船舶上的大量建筑,同时降低船的干舷。” 这个宋应星就不怎么听的懂了,首先就是专业名词:干舷。 “宋大人,干舷就是指船的露天甲板和水线之间那部分。” “那为何要取消船舶上的建筑和降低干舷呢?” “降低船的干舷和取消船舶上的建筑,能改善了船舶的稳定性,还能降低风阻。” 因为有张钧这个专家在,他能随时替宋应星解答,所以刘一峰的解说用词都比较直接。但实际上张钧也听的有些吃力,主要他毕竟不是船匠,对船体的相关知识熟悉都是常年累月待在船上见多识广而已。 “最后就是我没有说的第三点了,因为取消了上层建筑,甲板上的空间足够竖立3根主桅杆级别的桅杆了,这才是船速超过郑和级的主要原因。” 张钧看着刘一峰指着郑和级船模的主桅杆,他的郑和级是两桅的,正中间的是最高的主桅杆,前面是偏小的副桅杆。就这样两个桅杆提供的风帆就已经让郑和级的船速远超南洋级的三桅甚至四桅了,不敢想象三桅全是软布风帆,那风力该是有多强。 宋应星再一次看向了张钧,半路他就已经听不太懂了,见张钧点了点头后开口问到刘一峰:“这船有什么缺点嘛?” 他知道凡事有利必有弊的道理,这船为了速度必然会牺牲点什么。 果然,刘一峰点了点头说道:“缺点挺多的。” “首先,它的建造成本或许会很贵,因为它对木材的需求很高。”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华夏造船业和欧罗巴造船业因为对海洋的理解不一样,导致他们对木头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华夏海航史除了一次郑和下西洋外,几乎都是在近海,所以对木材的需求偏低。 而欧罗巴从开辟了大西洋到印度洋到太平洋航线后,对木材的需求就越来越高了,一个国家的木材储备时间,甚至是用“十年”做单位的。这也是为什么到了18世纪,欧陆各国争夺海权的时候,殖民地不够的国家纷纷退出的原因:他们没有战略储备木材。 第(1/3)页